|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阿里斯顿 » 海南 » 儋州市 » 正文

中共内江市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26  浏览次数:77
核心提示:  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内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内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内江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和省委书记彭清华深入内江调研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内江主动融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必然要求。为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落地落实,中共内江市委七届七次全体会议对全面推动内江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1.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
  加快“双百”城市建设与发展。推进“一中心四组团”新城建设,加快旧城改造,优化“一心两廊、三城多片”的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骨干路网,优先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加大城市道桥、绿地、地下管廊、供排水和污水设施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力度。坚持建管并重,依法整治违法建设,强力拆除违法建筑。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到2020年,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00万人。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强化内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隆昌、资中、威远宜居宜业县城建设。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到2020年培育建成1至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3至5个省级特色小镇。
  提升城市内涵品质。抓好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加快建设沱江流域(内江)文化生态走廊。完善城区和城镇周边绿地系统,实施主城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和绿廊绿道,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和全省文明城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加快完善城区学校、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着力提升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集聚能力,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绿色生态、疏朗开放、灵秀博雅的滨水宜居大城市。
  2.建设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
  推动产业配套互补共赢。瞄准成渝主导产业配套环节和服务需求,培育一批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发展高端服务。探索与成都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建立“研发设计在成都、重庆,转化生产在内江”的产业合作模式。深化与重庆市荣昌区等区域合作,建设成渝中部产业集聚示范区。
  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对接成渝聚向发展和全省南向开放大格局,强化交通规划衔接,积极融入成渝、乃至全国便捷交通圈。
  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共享。对接成都“东进”等战略,充分利用成都非首位城市功能疏解契机,拓展与成渝特大城市公共服务合作领域。
  推动创新改革开放协同联动。融入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做强创新平台、创新产业、创新人才三个支撑,加快建设改革先行市和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加快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进程,积极参与成渝轴线联盟、渝西川东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西博会、渝洽会等活动,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开放新高地。
  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落实“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切实抓好沱江流域(内江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级试点,强化与成渝两地在水污染等跨区域环境治理方面的合作。
  推动协作机制高效顺畅。全面落实与成都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对接《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专项合作协议,推动通道、产业、平台、服务共建共享。构建高效顺畅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制定落实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的年度重点推进计划。推动建立区域协同利益分享机制。
  3.建设“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通枢纽
  加快铁路网建设。全力打通高铁通道,到2020年建成及在建高铁里程达到168公里以上。推进川南城际铁路、成自宜高铁、绵遂内铁路项目建设,推动成自宜高铁资阳北支线与成自宜高铁同步建设。推进成渝铁路和隆昌至叙永铁路扩能改造,论证依托成渝铁路、内昆铁路、隆黄铁路等构建连接东盟自贸区的南向大通道,强化与“蓉桂新”“蓉桂港”“中新”“渝桂新”等复合型国际物流大通道连接。加强与中铁成都局的密切合作,规划论证高铁动车运用所等项目。推动成渝高铁成都至内江段公交化运营,密切与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
  加快公路网建设。推进成自宜高速公路、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内江(川渝界)至南溪高速公路建设和成渝高速公路提升改造,争取井研经威远、资中至乐至高速公路项目纳入省级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快资威路、内威路、东泸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市域快速路网建设。优化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网等级结构,建设高品质的普通干线公路网。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机制。
  加快客货运输站场建设。加快内江综合客运中心站、威远城北枢纽客运站、隆昌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中心、资中城南交通枢纽配载站等客运站场建设。推进城区铁路货运站场搬迁扩容改造,建设货运集装箱堆场等物流配套设施。开展市中区、威远县等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启动沱江航道等级提升工程(内江白马至自贡牛佛段)前期工作。
  4.培育壮大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
  支持市中区建设成渝经济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推进国家级产业融合、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试验。完善城南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大力发展文旅康养、现代金融等高端产业,建设景城一体、产城融合的高品质城市新区。用好用足马鞍山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家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政策,实施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退城入园、退二进三”发展,支持工业园区建设,高水平推进白马现代物流港建设。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试点,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东兴区建设全省经济强区、内江全域开放门户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点推进东兴南部新城、椑木新城以及西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长江现代农业园区、东兴现代服务业园区“两个新城、三大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建设成渝经济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九叶青花椒、蚕桑、巨黄竹、蒲葵”四大万亩产业示范基地。推进省级革命老区建设,实施范长江故居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工程,做响范长江文化、红色文化两大品牌,实现文旅相融发展。加快汉安大道沿线商贸经济圈建设,发展电商物流、总部经济、康养服务等产业。用活区位资源优势,加快融入南向开放格局。
  支持隆昌市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新城和绿色生态新城。重点推进500亿产业集群和500亿工业园区双“500亿”工业振兴工程,加快建设实力雄厚的全省工业强县示范县(市)。重点推进25万亩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建设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着力打造中国西部鱼米之乡。扎实开展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市建设。重点推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程,加快建设中国青石雕刻之乡、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推进30万亩森林工程,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健康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主动融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川渝合作新高地和重要节点综合交通枢纽。
  支持资中县建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强县。实施“以水美城”战略,彰显千年古城、山水资中的比较优势,重点建设资中古城、罗泉古镇等AAAA级景区。重点抓好以“资中血橙、内江黑猪、资中鲶鱼、优质蔬菜”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推动银山血橙、鱼溪鲶鱼等特色小镇建设,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突出抓好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绿色食品、机械汽配、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实施交通三年攻坚,逐渐形成“两条铁路、两条高铁、两条高速、四条快通”的交通新格局,争创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县城。
  支持威远县建设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强县。重点推进页岩气、钢铁2个千亿产业,积极推进成自宜高铁及威远站、成自宜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石板河AAAA级景区、世界无花果博览园、船石湖运动特色小镇等旅游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威远河流域综合治理三年攻坚。巩固提升无花果、大头菜、七星椒、设施蔬菜等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发展壮大镇西食品集中发展区。
  支持内江经开区建设西部地区极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推进转型发展先行区、高端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创新创业示范区、辐射引领核心区“五区”建设,加快推进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曲轴等为主导的成渝经济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以信息安全、液晶显示屏、笔记本电脑外壳、半导体核心零部件清洗等为主导的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建设;以抗癌制剂、中药饮片、固体制剂、动物药品等为主导的川南高科技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为主导的川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支持内江高新区打造全省一流科技创新、产城融合和人才集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推进产业、科技、生态、城市“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创新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依托高铁交通、高校科研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康养产业、现代服务业,壮大规模工业企业。推进“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探索园区PPP模式,启动实施生态科技城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试点。
  5.构建全域开放新格局
  加快打造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和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开放新高地。对接国家中新合作机制,落实全省畅通南向通道深化南向开放合作部署,加快建设“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内江基地,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提升至北部湾港口、粤港澳大湾区的陆路和出海铁路通达能力。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框架合作。依托在内高等院校,招收南亚、东南亚留学生,打造留学生学习基地。
  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合作。扩大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合作,推动与长江经济带沿江各市协同联动发展。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深化与中亚、欧洲的经贸合作。鼓励重点企业依托中欧(蓉欧、渝欧)班列,积极开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落实全省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部署,在川南经济区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中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川南经济区各市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对接合作。论证与毗邻城市共同建设城市轻轨、城市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川南经济区一体化。抓住四川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的机遇,全力推动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建设,推动及时启动长征渠规划修编并尽早开工。
  6.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
  加快试验载体建设。深度对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3区+N园”协同改革发展方案,以内江经开区为试验载体建设协同改革先行区。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功经验,将市级管理权限依法依规下放给内江经开区,在内江经开区开设政务服务中心及集中审批办事窗口,采用“一站式”“单一窗口”“多证合一”等模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推进与全省自贸试验区通关一体化。加快内江海关建设,启动内江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深化与川南自贸区(泸州)的合作。吸引各类自贸区企业在内江设立分中心。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打通“关、检、汇、税、商、物、融”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重点区域通关流程全覆盖。创新网络化协同监管模式和大通关“一站式”服务体系。
  7.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
  建设成渝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12345”现代农业提升行动和“35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案,加大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的开发力度,打造成渝特大城市“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十二件事”,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开展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启动多规合一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强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打响“甜城味”市域公用品牌,争创驰名商标,做强一批品牌企业,做优一批品牌产品,扎实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应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
  建设幸福美丽甜城新村。开展“美丽内江·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试点任务,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开展土坯房、农村公共厕所和户用厕所改造。推进农村路水电气信“五网”建设。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乡村平安建设,培育文明乡风。
  推进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坚持放活土地经营权,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健全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依法稳妥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探索以出租、合作等方式激活利用空闲农房和宅基地。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规范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和股权化。支持县级政府建立扶持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探索财政支农项目实行股权量化到村集体组织。
  8.培育壮大“四新一大”产业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鼓励冶金建材企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含钒钢、钒精细化工、钛合金及高档钛材等高端产品,积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超硬材料、装配式绿色建材等新材料。到2020年,建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新材料园区,打造成为成渝经济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新装备产业。推动装备产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引导企业加强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协同创新、抱团发展。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大力推行“机器换人”,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应用和产业化。到2020年,建成全国重要的机械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研发及出口基地,西南地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和四川汽车后市场服务示范区。
  大力发展新医药产业。积极发展生物药品产业,重点发展创新药物和生物育种,开发以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等为重点的创新药物研发和生产,推进以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为重点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生物基材料发展,鼓励企业到国外进行商标注册、产品注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认证。到2020年,生物生化药和现代中药特色更加突出,中药、中成药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药食两用产品跨越发展,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和新医药衍生品加快发展,新医药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以国家推进能源革命为契机,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运用,注重培育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企业,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着力延伸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链条,构建页岩气开发利用共享机制,整体推进页岩气产业发展。鼓励清洁电能技术应用推广,支持光、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支持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到2020年,建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多元发展城市。
  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产品发展,积极推进信息安全产业孵化园建设,开发以数据安全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安全产业产品,深入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大数据中心日常运营,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到2020年,建成全省重要的大数据产业聚集区。
  9.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构建集约高效的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实施先进制造强市“三百行动”,制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行动方案,出台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和引导目录,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横向协作,加快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市重点产业园区承载面积超过75平方公里,产业集中度达到75%,产业集聚度达到65%。
  推动园区提档升级。推动3个国家级园区提升承载能力,做大经济规模,打造区域产能合作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省级经济开发区(园区)扩区调位,拓展承载面积,做强主导产业。推动重点产业园区升级,确保威远连界工业园、东兴西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一批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市级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
  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建立完善开发区(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指标评价体系,清理整合“散弱荒”园区,建立低效、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加快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大力发展多层标准化厂房。
  10.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集群网状发展。重点发展川南电商中心、传化内江电商产业园等八大电商集聚区,培育壮大一批行业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内江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中心。支持本地企业依托地方优势产品开展网络营销或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商网状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电商配送“15分钟生活服务圈”,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便利化。
  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性多功能物流配套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内江现代综合物流港,分类规划建设制造业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寄递配送等专业物流功能区。着力推动三个县域物流园建设,构建全域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引进一批优质物流项目,争取知名快递企业在内江设立分拨配送中心。着力发展成渝一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冷链物流+特色川菜区域配送”等产业。大力开展多式联运技术应用,提高多式联运的便利性、高效性。
  11.打造成渝城市群文化旅游试验区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旅游发展“三五八”方案,加快精品景区建设,力争用3至5年时间,全市国家AAAA级以上景区数量超过10个。完善旅游咨询、智慧服务、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配套。瞄准成渝“周末经济”,做精做优文化之旅、山水之旅、美食之旅、乡村之旅、体育之旅等特色品牌,打造“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
  打造成渝城市群特色康养基地。加快特色康养项目建设,建设一批集康复疗养、修身养性于一体的康养旅游度假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社会力量兴办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综合体。推动文化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养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完善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转诊通道。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等新业态、新模式。
  12.建设质量强市和品牌强市
  实施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健全产品质量标准,加强质量基础建设,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实施产品认证、第三方质检、产品召回等制度。支持企业主导制定、修订国际和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并提高财政补助。建立优势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惩罚性赔偿等制度。支持在内高校、科研院所设立质量发展研究机构。
  实施内江品牌创建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中国质量奖、天府质量奖等质量品牌、荣誉。支持创建区域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强内江区域公共品牌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建。指导企业做好商标国际注册工作。支持内江品牌推广应用。探索建立品牌保护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质量、品牌奖励制度。
  13.加快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机制,将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指标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评定考核体系,力争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制度,着力培育一批“瞪羚企业”。
  深入推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落实《内江市加强市校(院)合作工作责任清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内江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平台。着力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成一批基础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平台、项目孵化平台、投融资支持平台。
  推进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管好、用好已建成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孵化器配套设施,提高管理运营水平。建立入孵、在孵项目评估选拔和淘汰退出机制,积极促进孵化毕业项目进入加速器或园区发展。鼓励支持在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吸引市外高校、科研院所来内江设立科技创新机构。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鼓励支持重大获奖成果、重大专项成果以及高校院所重点研发成果在内江转化应用。开展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和产业化示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技术交易市场,培育技术转移机构,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中试基地。
  14.建设川南经济区人才高地
  完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出台“甜城英才”引进办法,加强产业领军人才和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完善资金、办公场地、住房、税收、保险、医疗、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各驻外招商分局建立人才工作站,拓宽引才渠道。支持企业柔性引进人才,鼓励在内高校毕业生就地工作。实施人才“经历补缺、素质提升”计划,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优秀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对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的予以奖励。提高基层人才待遇,严格执行最低服务年限制度,引导教育、 卫生等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继续开展人才发展“三百计划”等重点人才计划。实施“甜城名匠名家培养工程”,培养评选一批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实施“乡村能人培育计划”,培养一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鼓励成渝等地高层次人才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在内江开展创新创业及技术服务。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多渠道多路径多方式开展乡情联络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
  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人才功勋制度,完善内江市有突出贡献人才、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各层次评选机制,表扬一批为内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建好“内江人才之家”,加快推进市人才公寓建设,解决好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积极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15.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强化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和激励。建立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保护机制,完善企业合法权益受损补偿救济机制。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维权服务平台。破除歧视性限制和隐形障碍,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市内本土民营企业新增投资同等享受招商引资政策。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优势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隐形冠军企业。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拓宽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联系服务渠道,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和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评议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制度,探索建立政府失信追责惩罚机制。完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制度规范,细化政商交往负面清单。严肃查处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违纪违法问题,严肃查处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的违纪违法行为。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促进企业家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按照有关规定评选表扬优秀民营企业(企业家),积极推荐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参评各级劳动模范。
  16.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
  加大国有资产重组整合力度。引导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有序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内投、建工、路桥三大集团公司转型发展,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资本金补充机制。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资源批量变现补充资本金,支持市属国有企业规范推进债转股,逐步形成固有资本投入、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推进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加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范。
  17.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关键性改革
  推进电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国家、全省电力体制改革部署和方案,落实直购电、富余电量、留存电量市场化交易政策。支持产业园区、地方电网“整体打包团购”全省富余电量。争取“专线供电”“直供电”试点。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分类管理和差异化的土地供给。禁止向过剩产能和低水平重复产能供地。实行盘活存量与下达增量相挂钩,落实“近5年供地率低于60%的县(市、区),暂停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等改革举措。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在市域范围内流转。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合理安排农村各项用地。
  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管理。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推进金融改革,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专项措施,支持商业银行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采用借新还旧、展期等手段,帮扶暂时资金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工作,着力推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扩大小微企业抵质押范围。增强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增信分险能力。支持创新保险产品,推进“险资入内”。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广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试点经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探索建立以县(市、区)为主、市适当补助、县域封闭运行的乡村振兴贷款风险金制度。
  推进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合理设置各级各部门审批权限,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深化投资审批改革,力争企业投资项目立项到办理施工许可时间再压缩一半。深化“放管服”,公布各层级“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目录,推进 “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稳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有效途径。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动态更新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营造“规范、高效、公正、廉洁”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承诺、信息公示、失信联合惩戒为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
  18.防范化解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建立诚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市、县两级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金融风险属地处置责任。加强全市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有效防控和处置金融不良资产,充分利用债务重组、转让、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等市场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加强对影子银行、金融控股集团及其股东的监管。规范第三方支付、众筹和P2P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发展。纠正和遏制伪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犯罪风险预警监测,开展打击非法集资、非法网贷、校园贷、网络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专项行动,依法取缔非法金融机构。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坚持依法理财、规范举债,加强融资监管,严格控制全市各级政府债务增量,有序化解存量债务,坚决遏制不规范举债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预售资金、大修资金监管,防止企业风险和业主按揭贷款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遏制投机性购房,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19.抓好沱江流域(内江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级试点
  完善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推动建立沱江流域沿线城市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流域上下游水质监测站网体系和调度系统,建立跨行政区水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动机制,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联合调查和处置。推动建立健全跨行政区日常联合执法及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协调机制,开展流域环境联合执法行动。落实水环境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机制,探索流域内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支持发展绿色产业,推动沱江沿线城市共同出资设立“沱江流域绿色发展基金”,共建沱江流域生态经济带。
  完善流域空间管控体系。科学划定我市生态保护红线,严把产业环境准入关,全面实施《内江市沱江流域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强流域空间红线管控,确保全市总体开发强度控制在6.64%以内,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6万公顷以上,林地保有量不低于10.55万公顷。
  加强流域污染治理。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常态化开展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五清”行动。加快推进内江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内江市垃圾处理中心等项目,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物流垃圾处置,到2020年,内江市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90%、5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3个国控考核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优良水体比例达到33.33%。加快实施内江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到2020年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全面实现产业园区污水达标排放。大力推进“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工程,到2020年内江城区PM2.5控制在47.7微克/立方米以内,优良天数率达到76.5%以上。加快推进土壤污染详查,开展土壤修复试点,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2020年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修复流域生态环境。以沱江流域(内江段)国家和省控制断面、生态敏感区为重点,确保生态基流占多年平均流量比例在10%左右。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路面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加大岸线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00平方公里。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制度,到2020年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5%。
  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精准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到2020年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到2020年工业主要产品单位水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重点节水企业力争实现节水590万立方米。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到2020年公共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人均用水量不超过全省定额标准。
  20.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积极探索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新机制,今后3年实现41782名贫困人口脱贫、153个贫困村退出。完成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任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切实解决特殊贫困群众基本住房安全问题。突出区域特色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实施党建电商双促拓展行动,探索建立电商销售奖补政策。深入实施“农村家庭能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强化贫困群众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务服务等。积极开发公益岗位。支持推广就业扶贫车间模式。建立“四项扶贫基金”县级补充长效机制。探索完善金融、保险精准扶贫的有效机制和相关政策。发挥税收杠杆助力脱贫攻坚作用。实施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扶持行动。持续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开展扶志扶智行动,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主题活动,办好农民夜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加强对脱贫一线干部关爱激励。全面落实《切实关心爱护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办法(试行)》,加大提拔重用、激励保障、教育培训等力度。实施贫困村“三百驻村工作队”选派计划,提升帮扶干部特别是村第一书记能力和水平。
  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集中力量解决扶贫领域责任不落实、措施不精准、作风不扎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完善内控机制,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坚决依纪依法惩治各类违纪违法行为,集中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
  21.办好急难愁盼民生实事
  推进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左右。扎实推进十大民生工程,积极推进渡改桥建设、农村公办养老机构适老化改造等20件民生实事,统筹推进民生工作“十有行动”,解决好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抓好居民就业增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托底安置大龄、残疾、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群众就业。实施重点群体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进法治化、机制化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年新增就业人口稳定在3.7万人以上。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内江成都教育协同发展合作交流框架协议,探索建立川南现代教育数字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问题,整治校外托管、培训乱象。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幼儿“入园难、入园贵”。实施高中阶段办学条件提升攻坚工程,落实高考综合改革。办好特殊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
  深入推进健康内江建设。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改革。积极参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等院校的重点专科学科联盟。深入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建立全民健康体检资助体系。实施大型医院“高精尖优”发展工程和县级医院服务主责提升工程。发展医疗联合体。加强基层卫生能力建设,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所达标卫生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补齐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短板。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重点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缴费,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加强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与专项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
  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品牌建设推广,打造“大千文化”“范长江文化”等优势品牌。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高清内江·智慧广电”,开展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提升行动,加快内江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大剧院等项目建设。实施“文化+”战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施群众体育“六个身边”工程,提供更多高质量公共文化体育产品。
  制定全市城镇住房发展五年规划。实施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相结合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推进新一轮棚改攻坚和老旧小区改造。
  推进平安内江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扎实开展涉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入开展涉恐人员基础摸排和专项调查,深化“两打击一整治”专项工作。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效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推进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
  22.强化保障措施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决策重大事项等工作机制。统筹研究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强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加强全局性重大工作的过程监测和实时调度。支持民主党派用好“直通车”渠道优势,为内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开展精准化理论、政策、经济、科技、管理、法治等专项培训,提高干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驾驭市场经济、把握和落实政策的能力。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班子队伍专业化建设机制,实施新时代治蜀兴川执政骨干递进培养内江计划和“311”干部帮扶基层行动,推进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交流。
  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对接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开展高质量发展效能评估。贯彻《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健全完善正向激励、能上能下、容错纠错机制,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鲜明“支持奋斗者、激励创新者、保护担当者、宣扬奉献者”导向,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拼搏实干,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 阿里斯顿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